三类境什么意思,三类境的意思及解释

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:

三类境的含义及解释

词语:三类境

【三类境 】

  Sanleijing

  佛教术语。识所变现的性境、独影境、带质境三类的总称,是唐玄奘针对当时印度唯识学说有关“见分”、“相分”是同种还是别种所作的一个总结。印度唯识论者主张识有“见”、“相”二分。如一张目而陡然了别案上笔砚等影像,则笔砚等影像为相分,了别笔砚等影像的功能为见分。见分为能缘所觉,相分为所缘所觉。见分是能别,相分是所别。见分托相分而起,相分仗见分而生,同为识变,因作用不同而分为“能”、“所”,即一个识体有此两种功能。但对见分和相分究竟是同种(同一潜在功能)还是别种(不同潜在功能),各有不同主张,概括起来,约有四说:一是主张见分、相分及本质尘(物之自体)三法皆同种;二是主张相分、见分、本质尘三法二种生,见分别种,相分与本质尘同种;三是主张各识之见分、相分两法同种生;四是主张两法无论何时皆属别种。玄奘认为,这不能一概而论,要随着不同性质的“境”而定,由此提出三类境说,他自撰的颂文(载窥基所撰《成唯识论常中枢要》卷上)是:“性境不随心,独影唯随见,带质通情本,性种等随应。”

  1、性境(实境)。具足五义:一为有实用,不与“见”同种生;定有自种为因缘,“相”别有种,故有实用。用者体义,有实用,犹云有实体;二为自种生;三为仗质;四为现量(感觉)所证;五为性与系(界系)不随心,故名性境。玄奘认为性境“相”、“见”别种,如缘根身、器界,托本质尘而缘,相分与见分不同种。性境不是随心计计度而起,所以说为“性境不随心”,它三性(善、恶、无记)不定。如实五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唯无记性,不随能缘五识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),通善、恶、无记三性。

  2、独影境(幻觉)。“相”、“见”同种。如意识缘龟毛、兔角、空华、石女等,不托本质而缘,故相分与见分同种。独影境虽然也有相分,但此相为见分之遍计所执相,所以说“独影唯从见”。善、恶、无记三性也是同种。

  3、带质境(错觉)。虽随心生,而必仗本质,虽带本质又与本质不符。如冥冥夜行,认绳作蛇,称带质境。仗本质生,带似本质,故通于“本”;由情而起,自变相生,又通于“情”,所以说“带质通情本”。此境异于纯仗质而不随情的性境,又不同于只随情而不仗质的独影境,一分与“质”同种,一分与“见”同种。两头(见、质)烁起,因而名为带质境。带质境判性不定,若从见说,是有覆无记性,若从质说,是无覆从记性。(虞愚)

分类:中国百科全书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诗词大全
 
成语大全
说文解字
黄历农历
起名取名
实用资料
游戏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