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:五位百法
【五位百法 】
诸法的分类之一。俱舍宗立五位七十五法之说,而唯识(法相宗)则将一切法分类为五位百法。此百种事象并无实体,仅为分位而假立者。在百法中,心最殊胜,虽无物质对象,然由心而有变化对象之情形。心王中,除六识外,另有末那识与阿赖耶识。唯识之特色,即就百法彼此间之组合与关系,说明心之活动与现象,具体把握精神现象之多样性与复杂性,且以分析之方法说明而加以理解,此即佛教对于心理之研究。
所谓百法,即:(一)心王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识,加上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共计八种。(二)心所有法(心所),凡五十一种,概分为:(1)遍行(无善恶之性格而普遍现起于各场合之心),有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等五种。(2)别境(有特定对象所引起之心),有欲、胜解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种。(3)不定(由共同所起之心以分善恶,然其自体则无一定之性格),有悔、睡眠、寻、伺等四种。(4)善(即善心所),有信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等十一种。(5)根本烦恼,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等六种。(6)随烦恼(上述烦恼与事相违时所应现而较轻之烦恼),有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害、憍、无惭、无愧、掉举、惛沈、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失念、散乱、不正知等二十种。(三)色(可变化,且有一定之空间,而与其他之物不能相容者)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,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对境,及意识对象之法处所摄色者,凡十一种。(四)心不相应法(不存于以上所述各法之中),有得、命根、众同分、异生性、无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报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生、老、住、无常、流转、定异、相应、势速、次第、方、时、数、和合性、不和合性等二十四种。(五)无为法(不假造作之法),有虚空、择灭、非择灭、不动灭、想受灭、真如等六种。上记五类百法中除无为法外,其余四类均属有为法。其分类系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、成唯识论等所立者,而与诸论之说略异。例如瑜伽师地论卷一,于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之外,另加邪欲、邪胜解二者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,于六种烦恼外,别立萨迦耶见、边执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邪见等五种恶见。显扬圣教论卷一,于十一种色法外,另加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种。大乘五蕴论,于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中,仅列前十四项,流转、定异等后十项则不举。[成唯识论卷七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、大乘百法明门论疏、大乘百法明门论解]
分类:佛学大词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