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:讲
【讲 】
讲演、讲说之意。谓聚集众人,讲演或论议经论等。依讲说之内容,可大别为讲经、讲律、讲论。在印度,阿育王时代已有讲经说法之事。如阿育王于 Calcutta- Baira^t 之小摩崖法敕中,刻有毗奈耶中之最胜法说(梵Vinaya -samukase )、圣种经(梵Ariya -vasa^n!i^ )等七种经典,期勉僧俗四众能时时听闻而忆念之;善见律毗婆沙卷二亦记载阿育王时之传道师赴各地弘法,演说经典,而列举蛇譬喻经(巴 A^si^visu^pama-suttanta)天使经(巴Devadu^ta-sutta )等十三种经名。又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嘱累品、法华经卷四法师品等,皆劝人于受持读诵经典之外,并为人广说。
我国之讲经,始于后汉末年。据释氏要览卷下载,曹魏时,朱士行开讲道行般若经,为讲经(僧讲)之始;东晋尼师道馨开讲法华、维摩二经,为尼讲之始;元魏时,法聪敷扬四分律,为讲律之始;姚秦时,鸠摩罗什授僧嵩法师成实论,为讲论之始。又据法苑珠林卷十七敬佛篇第六之五载,刘宋大明四年(460),路昭太后造立普贤菩萨乘白象之像,置于中兴禅房,并设‘讲’于寺。另据吉藏之大乘玄论卷三谓,诸师皆依河西道朗法师所撰之涅槃义疏,讲涅槃经,乃至阐释佛性义。此外,据梁书卷三武帝本纪所载,大通三年(529),帝于同泰寺升法座,为四众说大般涅槃经义。是为帝王讲经之例。
有关讲说者之称谓,或称为讲师、讲僧,或称讲主、讲士、讲匠。如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载,隋代沙门智隐曾任讲论众主;碧岩录第四则载,唐代德山宣鉴禅师曾任讲僧,于西蜀讲金刚经。又据大宋僧史略卷中、释氏要览卷上载,宋代设有讲经首座、讲论首座等;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,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),赞宁撰鹫岭圣贤录五十卷,遂受敕任左街讲经首座。另据释氏要览卷下载,与讲经说法者对扬之职,称为都讲、都讲师。即于讲经之际,由都讲发问,法师一一作答,如东晋道安,每于开讲时,立有都讲。
其次,讲说之场所,称为讲堂、讲席、讲筵,或称讲肆、讲座等、如增一阿含经卷五十载,佛陀住世时,毗舍离国有普会讲堂者即是;又据广清凉传卷上,五台山公主寺即存有讲堂。又讲说之集会,称为讲会。此外,亦有结社讲法者。如释氏要览卷上载,东晋时代,庐山慧远集合僧俗,组成白莲社,讲净土教义,共修净业;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,唐代龙兴寺南操组成华严社,讲华严经,力劝众人持诵。上举之外,讲赞,谓讲解赞叹经典之意义;讲下,谓讲席之下,系对知名法师之尊称;讲嚫,指对讲经说法者之谢礼,‘嚫’为达嚫(梵daks!in!a^ ,译作布施)之略称。另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所记,唐末之世,立有讲经科、禅定科、持念科、文章议论科等,以勘验僧尼。
讲说有三种利益,据释氏要览卷下所举,三益即闻时益、修行时益、转生时益。又讲说者有五种福报,即当生长寿、得大富、得端正、得名誉、得聪明。
在日本,讲论法义之形式有多种。如讲法华经,有源自我国唐代慧明于法华经开八座讲赞之法华八讲,另有法华十讲、三十讲等;讲最胜王经,有‘最胜讲’等。其后讲会逐渐流于仪式代,亦广泛包含修佛事,而有往生讲、念佛讲,或涅槃讲、罗汉讲、遗迹讲、舍利讲等四座讲。更传至后世,对参与佛事、神事等之结社,称为讲社;参与者称为讲中。又以募化供物、社寺所需金钱为目的,亦有举行讲会之例。目的在于金钱之殖利者,有所谓无尽讲、赖母子讲等。
对于讲解经论之师,亦称为讲师,可分二种:(一)自平安朝以降,在各国设此职,称为讲说师、国讲师。(二)于维摩会等敕会中担任讲经者。即于南京三会(宫中金光明会、兴福寺维摩会、药师寺最胜会)、北京三会(法胜寺大乘会、圆宗寺法华会、最胜会)中,受请讲明经论者,又称三会讲师。
此外,讲述佛、菩萨、祖师德行之仪式,或次第记录此类仪式而成之书,皆称为讲式,如往生讲式。又临济宗于受布施后,对笃信者所设之斋筵,称为讲中斋。[梁高僧传卷五法遇传、续高僧传卷五法云传、出三藏记集卷十沙弥十慧章句序、卷十三安玄传、大宋僧史略卷上僧讲条、类聚三代格卷二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(汤用彤)]
分类:佛学大词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