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论(Sata-sastra)什么意思,百论(Sata-sastra)的意思及解释

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:

百论(Sata-sastra)的含义及解释

词语:百论(Sata-sastra)

【百论(Sata-sastra) 】

  Bailun

  佛教论书。上下两卷。古印度提婆著,世亲释。本论曾有两次翻译。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(402),鸠摩罗什译,僧睿作序。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,方言未娴,故文义欠正。弘始六年,鸠摩罗什重译,僧肇作序。为今之流通本。僧肇《百论序》说:“《百论》者,盖是通圣心之津涂,开真谛之要论也。……于是外道纷然,异端竞起,邪辩逼真,殆乱正道。乃仰慨圣教之陵迟,俯悼群迷之纵惑,将远拯觉沦,故作斯论。”论以梵本有百偈得名(句子不论长短,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,又称“通偈”)。“论凡二十品,品各五偈,后十品,其人(指罗什——引者注)以为无益此土,故阙而不传。”由于世亲注释有多有少,译时又有取舍,所以今本字数无定。

  《百论》的主题是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哲学流派,其方式是“唯破不立”,设一个论题,加以批驳;再设一个论题,再批驳。通过“外曰”(代表外论异说)和“内曰”(代表提婆的观点)对论辩难,铺成一品。译本中注有“修妬路”(即契经)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,此外是世亲的解释。修妬 路语句简约,其含义多藉世亲的训释而显明。主要有舍罪福品、破神品、破一品、破异品、破情品、破尘品、破因中有果品、破因中无果品、破常品、破空品等。

  《百论》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。它广破异家学说,维护了佛教的地位。据吉藏《百论疏序》所言,当时在印度为之作注、阐发义理的有十余家,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家:波数和世亲。汉译本问世后,历代流传,又成为重要的佛教论本。三论学者尊奉此论,不仅吸取论中破有破无,主“毕竟空”的思想,而且广泛运用其中推理论证的逻辑方法,批驳当时的成实师、地论师、摄论师等。提婆“唯破不立”的思想原则,也影响到禅宗。禅僧主张随机施化,无所执著(包括法语心要),就有提婆思想的意味。有关汉译本《百论》的注疏,有吉藏《百论疏》3卷,道凭《百论疏》2卷,元康《百论疏》3卷,荆南(不详姓氏)《百论疏略记》2卷。据义天《新编诸宗教藏总录》卷三所载,又有亡名所作《百论义疏》2卷,《百论私记》2卷。此中以吉藏《百论疏》3卷为最重要。(陈士强)

分类:中国百科全书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诗词大全
 
成语大全
说文解字
黄历农历
起名取名
实用资料
游戏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