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剂:附子泻心汤的作用,附子泻心汤的功能主治
方剂名称:附子泻心汤
成分组成:
大黄2两,黄连1两,黄芩1两,附子1两(炮,去皮,破,别煮取汁)。
出处:
《伤寒论》。
主治:
阳虚热结,心下痞闷,恶寒汗出,脉沉者。
加减:
功效:
泻热消痞,扶阳固表。
用法用量:
上4味,切3味,以麻沸汤3升渍之,须臾,绞去滓,纳附子汁,分2次温服。
制备方法:
临床应用:
热痞兼阳虚证:肖琢如治宁乡某生,得外感数月,屡变不愈,延诊时,自云:胸满,上身热而汗出,腰以下恶风,时夏历六月,以被围绕,取视前所服方,皆时俗清利,搔不着痒之品,舌苔淡黄,脉弦,与附子泻心汤。阅二日复诊,云药完二剂,疾如失矣,为疏后方而归。
各家论述:
1.《古方选注》: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,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。三黄用麻沸汤渍,附子别煮汁,是取三黄之气轻,附子之力重,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。2.《伤寒贯珠集》:按此证,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,设治邪而遗正,则恶寒益甚,若补阳而遗热,则痞满愈增。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,诚不得已之苦心,然使无法以制之,鲜不混而无功矣。方以麻沸汤渍寒药,别煮附子取汁,合和与服,则寒热异其气,生熟异其性,药虽同行,而功则各奏,乃先圣之妙用也。3.《伤寒论译释》: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,确乎有理,三黄略浸即绞去滓,但取轻清之气,以去上焦之热,附子煮取浓汁,以治下焦之寒,是上用凉而下用温,上行泻而下行补,泻其轻而补其重,制度之妙,全在神明运用之中,是必阳热结于上,阴寒结于下用之,乃为的对。若阴气上逆之痞证,不可用也。
用药禁忌:
附注:
泻心汤(《圣惠》卷九)。本方改为丸剂,名“附子泻心丸”(见《证治宝鉴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