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

输入需要查询的方剂:

五苓散的功效与作用

方剂:五苓散的作用,五苓散的功能主治

方剂名称:五苓散

成分组成:

猪苓18铢(去皮),泽泻1两6铢,白术18铢,茯苓18铢,桂枝半两(去皮)。

出处:

《伤寒论》。

主治:

外有表证,内停水湿,头痛发热,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,小便不利,苔白脉浮者;水湿内停,水肿身重,霍乱吐利,泄泻;水饮停积,脐下动悸,吐涎沫而头眩,或短气而咳者。瘟疫、瘴疟烦渴。下部湿热疮毒,小便赤少。通治诸湿腹满,水饮水肿,呕逆泄泻;水寒射肺,或喘或咳;中暑烦渴,身热头痛;膀胱积热,便秘而渴;霍乱吐泻,湿疟,身痛身重。

加减:

茯苓10g、桂枝9g、泽泻9g、白术9g、苡仁24g,三剂好转,又三剂症状消失,一年随访,未复发。

功效:

开结利水,化气回津。健脾祛湿,化气利水。

用法用量:

以白饮和服方寸匕,1日3次。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
制备方法:

上为散。

临床应用:

1.水逆证:一仆十九岁,患伤寒发热,饮食下咽,少顷尽吐,喜饮凉水,入咽亦吐,号叫不定,脉洪大浮滑。此水逆证,投五苓散而愈。2.急性肾炎:40例急性肾炎患者均为较重病例,有明显的水肿、高血压、血尿及肾功能减退,部分病例伴有腹水和肾性心力衰竭。经应用五苓散治疗,一日总药量重症者9g,中等者6g,轻症者3g,七日为一疗程。并配合保温(尤其肾区保温)、减盐饮食及安静休息等。40例全部有效,平均住院日数为164天。3.湿疹:周某,男,六十四岁。患两下肢及颈项部湿疹已两年多,时轻时重,本次发作月余,所见渗水甚多,点滴下流,轻度瘙痒,身微恶寒,汗出较多,口干饮水,大便正常,小便略黄,苔薄白,脉濡缓略浮。证属阳虚不能行气利水,湿邪郁于肌表。治宜温阳化气利水,用五苓散加减:茯苓10g、桂枝9g、泽泻9g、白术9g、苡仁24g,三剂好转,又三剂症状消失,一年随访,未复发。

各家论述:

1.《医方考》: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白术,虽有或润或燥之殊,然其为淡则一也,故均足以利水。桂性辛热,辛热则能化气。2.《古今名医方论》引赵羽皇:五苓散一方,为行膀胱之水而设,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。方用白术以培土,土旺而阴水有制也;茯苓以益金,金清而通调水道也;桂味辛热,且达下焦,味辛则能化气,性热专主流通,州都温暖,寒水自行;再以泽泻、猪苓之淡渗者佐之,禹功可奏矣。3.《医方集解》:二苓甘淡,入肺而通膀胱为君;泽泻甘咸,入肾、膀胱,同利水道为臣;益土所以制水,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;膀胱者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,故以肉桂辛热为使,热因热用,引入膀胱以化其气,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。4.《伤寒六经辨证治法》:盖多服暖水,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,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,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,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,经腑同解,至妙之法,可不用乎!⑤《古方选注》:苓,臣药也,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,故曰五苓。猪苓、泽泻相须,借泽泻之咸以润下;茯苓、白术相须,借白术之燥以升精,脾精升则湿热散,而小便利,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;然欲小便利者,又难越膀胱一腑,故以肉桂热因热用,内通阳道,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。

用药禁忌:

若汗下之后,内亡津液,而便不利者,不可用五苓,恐重亡津液,而益亏其阴也;一切阳虚不化气,阴虚而泉竭,以致小便不利者,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,祸如反掌,不可不慎。

附注:

猪苓散(《圣惠》卷九)、五苓汤(《宣明论》卷五)、生料五苓散(《直指》卷五)、五苓饮子(《朱氏集验方》卷二)。

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
五苓散字相关
诗词大全
 
成语大全
说文解字
黄历农历
起名取名
实用资料
游戏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