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学知识大辞典】提供在线佛学知识查询服务,内容采编自佛学大词典,丁福保佛学大词典,中国百科全书,英汉对照词典,三藏法数,佛学常见辞汇,法界次第初门,法门名义集,俗语佛源,法相辞典,翻译名义集,佛学次第统编,五灯会元,南传佛教英文辞典,历代名僧辞典,阅藏知津,唯识名词白话辞典等典籍。
【观待道理】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,皆有其所依的道种,大别之可分为观待、作用、证成、法尔等四种道理,此观待道理,为四种道理之一。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,譬如发芽,须待种子、时节、水田等缘。参阅‘四种道理’条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观待因】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。观待,意指相对性、条件性。相对于某物而言,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条件,此条件即为观待因,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,手为执物之观待因,足为往来之观待因。参阅‘十因’条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观所缘缘论释】又称《观所缘论释》、《观所缘释》。护法造,唐代义净译,全一卷。本书为《观所缘缘论》的注释书。内容阐释《观所缘缘论》中所说破外执之与、夺之意,而明自宗之内境,然未论及其差别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观所缘缘论】陈那论师造,唐代玄奘译,全一卷。别译本如陈代真谛所译的《无相思尘论》一卷。本论之偈文为四句一行,共有三十二句。本书旨在依因明三支之法,明示心外之所缘缘非有,破斥极微、和合等假法,而心内之所缘缘非无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观行】观心之行法。即观心修行,或指观法之行相。唯识宗之观行有二种,称二观行。一、寻伺,指推寻伺察。寻,即心对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;伺,则为细心分别之精神作用。谓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,即以空、假、中三观观之。二、真如,真即不伪;如即不异。指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,速令显发。见《宗镜录》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灵润新旧二译不同论】灵润、唐代僧,贞观年间,曾奉敕入弘福寺任译席证义,他于菩提流支及真谛所译的经典(称为旧译),及玄奘所译的经典(称为新译),列出十四点不同之处,此十四点的大要是:一、新译谓众生界中有一部分无性有情;旧译则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。二、新译谓二乘之人入无余涅槃,则永不归入于大乘;旧译则无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体相】体与相的并称。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所依者谓之体,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。因为体者,为一、绝对、无限、真常之法性;而相者,则为非一、相对、有限、非常之法相。法相宗(唯识宗)与法性宗对体、相之说法各异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,另有所依之体;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,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,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体用门】此为‘因果门’的对称。于唯识宗用以显示种子与现行的第八识(本识)、七转识(前七识)间关系的法门中,种子与第八识有能持、所持的关系,称为体用门;即能持之第八识为体,所持之种子为用。因为七转识所熏的种子,皆落在第八本识的自体分中,第八本识摄持种子为自体,故一切种子无别相,仅成为第八本识中生果的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变易生死】又作无为生死、不思议变易生死。二种生死之一。为‘分段生死’的对称。即阿罗汉、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萨,以无漏的‘有分别业’为因,以无明住地为缘,所招感三界外之殊胜细妙的果报身;此一果报之身,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,而变为细妙无有色形、寿命等定限之身,故称变易身;系由无漏之定力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变化身】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。又作化身,亦称变易身。即法身、报身、应身三身中的应身,为应身的分身化佛,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。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、二乘及六趣等众生,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,令彼脱离恶趣,出离三界,而入于初地。见《成唯识论》卷十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变化土】唯识宗所立为佛身所居四土之一,略称化土,即佛变化身所住之土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十载,变化土即佛以成事智之大慈悲力,由往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之因缘成熟,应未登地诸菩萨、二乘、异生及六趣众生之机宜,示现净、秽等各种国土。参阅‘四土’条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变化】转换旧形,名为变,无而忽有,名为化。佛菩萨之通力,能变化有情非情之一切。《法华经》曰:‘神通变化不可思议。’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七曰:‘转换旧形名变,无而忽有名化。变与化异,是相违释。’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显识论】陈代真谛译,一卷,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,谓识有二种,一曰显识,一曰分别识。并阐述一切三界唯识之论旨。此论原作者不详,唯真谛译本论题下有‘从无相论出’之语,而同为真谛所译的《转识论》论题下亦有此语,且宋、元、明版本藏经中,本论卷首皆有‘显识品’三字,以此推测,本论应系阐释《无相论》中之显识品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显识】此为《显识论》所立二种识之一,为阿赖耶识之异名,另一种识为分别识,即指意识(染污意,即末那识)。《显识论》中谓身识、应受识、正受识、世识、数识、处识、言说识、自他差别识、善恶两道生死识等九种识,皆由阿赖耶识之变异而生起。以阿赖耶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,而能显现一切境界,以上九识,即阿赖耶识种子显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显扬圣教论】为‘十支论’中的总苞众义支。印度无著造,唐代玄奘译,凡二十卷。本论为显扬《瑜伽师地论》要义的最著者,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;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,《成唯识论》之所依。本书凡十一品:一、摄事品,二、摄净义品,三、成善巧品,成无常品,五、成苦品,六、成空品,七、成无性品,八、成现观品,九、成瑜伽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显色】指显然可见之色。为‘形色’的对称。于一切色法中,其相状显著,可使眼见而识别者,称为显色。为眼根所取的色境有十二种,此中有实有假,实者是显示物质颜色的差别,即青、黄、赤、白四种;假者为显示云、指龙气,烟、指火气,尘、指被风吹起之细土,雾、指地面之水蒸气,影、光明被障而不得明见物体,或其余诸色,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欢喜地】又名极喜地,修唯识行,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一位。此位菩萨,初发真无漏,舍无始以来异生性,得圣性,具证人法二空之理,能利益自他,故生大欢喜,如《解深密经》云:‘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,生大欢喜,是故最初名极喜地。’唐代遁伦撰著《瑜伽论记》,有云:‘成就大义者,即是成就自利利他,名成大义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灌顶住】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,此为初十位的第十位,又作补处住。谓菩萨既为佛子,堪行佛事,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;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。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:一、度众生,谓堪能修行,成就十种智,而能度众生。二、得甚深所入之境界,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。三、广学十种智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护法】梵名Dhamapala,音译达摩波罗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约六世纪中叶人,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至城大臣之子,本与王女有婚约,然于结婚之日落发出家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中称他:‘学乃渊于海浚,解又朗于曦明,内学穷于大小,声论光于其俗,外道小乘咸议之曰:大乘有此人也,既犹日月之丽天,皎皎而垂彩,亦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护月】梵名Candra-gupta。又称月藏。为中印度那烂陀寺之沙门,与护法论师同代。生平事迹不详,尝造《辨中边论释》,说赖耶缘起论,倡本有种子之说。其书今不传。见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九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触境】又作触处,五境之一,是身根所对之境,为身识所缘的对象。《百法纂释》曰:‘触尘者,亦四大所造,乃色尘之触,身根所对,谓轻重滑涩、冷暖饥渴等触,为身识之所缘故。’此在《大乘广五蕴论》则曰:‘云何触一分,谓身之境,除大种,谓滑性、涩性、重性、轻性、冷饥渴等。’地、水、火、风四者是能造之触,其所造的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触食】四食之一,又作细滑食、乐食。以触心所为体,对所触之境,生起喜乐之爱,而长养身者,此为有漏的根、境、识和合所生。换言之,触食,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,接触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时,能够产生喜、乐、舍受,资益身心。见‘四食’条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触心所】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。触是根、境、识三者的接触,故又称‘三和’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三曰:‘触谓三和分别变异,令心、心所触境为性,受、想、思等所依为业。谓根、境、识,更相随顺,故名三和。’论文的意思是说:根、境交涉,识必俱起,根为识之所依,境为识之所取,三者和合,可以使心、心所同缘一境,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触支】十二因缘的第六支,婴儿出生后,根、境接触而生认识作用,唯尚无强烈的分别心,只是以无分的‘赤子之心’来触对外境,这种天真末凿的直觉就称为触。《涅槃经》云:‘未别苦乐,是名为触’。若以现代观念诠释触支,触是认识作用的开怡。经云:‘六入缘触’。六入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根、境相对而生识,根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摄论宗】此为我国陈隋之际,真谛译出《摄大乘论》后,与其弟子所建立的一个宗派,为我国大小乘十三宗之一;此宗依于《摄大乘论》,主张无尘唯识之义,兼立九识义,倡对治阿梨耶识,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。又取弘通摄论之义,称为摄论家;宣扬此宗之诸师,称为摄论师、摄大乘师。以陈代真谛为开祖。《摄大乘论》前后有北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摄论九识】真谛一系的摄论师,于八识之外,立第九阿摩罗识,成立九识义,与地论师及唯识宗之八识各不相同。此九识即:一、眼识: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,为能见者。二、耳识: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,为能听者。三、鼻识: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,为能嗅者。四、舌识: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,为能尝者。五、身识: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摄末归本识】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,立此五重唯识观,摄末归本识为第三种观法。相分是识所取之境,见分是了别境的作用,此二者均从识体生起,故识体为本,相、见二分为末,所以离开识之自体分,就没有相见二分的存在。故摄末归本,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摄大乘论释】为无著所造《摄大乘论》的注释书,无著之弟世亲论师造。汉土有三种译本,一为陈代真谛译,凡十二卷,一说十五卷,陈天嘉四年,在广州制旨寺译出,慧恺笔受,后世称《梁译摄大乘论释》,略称摄论释。二者隋开皇十年,沙门达摩笈多暨行矩等合译,凡十卷,名为《摄大乘论释论》。三者唐代贞观二十三年玄奘三藏译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摄大乘论】印度瑜伽行学派重要的著作,无著论师造,又称摄论,为摄论宗的根本要典,为‘十支论’中的‘广苞大义支’。我国有三种译本,一者后魏佛陀扇多译,凡二卷,此译本虽最早译出,但由于他没有译出世亲的《释论》,所以影响不大。二者陈代真谛译,凡三卷,此即‘摄论宗’所依的论典。三者唐代玄奘译,凡三卷。西藏亦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难陀】梵名Nanda,意译欢喜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,约与安慧、净月同时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称:‘梵云难陀,唐言欢喜,胜军祖习,故于后卷新熏种子,北师所说,造《瑜伽释》等,大有制作。’时安慧对于心识唯立自体分,难陀与净月则主张立见、相二分,并主张相分无体,见分无形相,故被称为‘无相唯识’。关于种子来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类无别真如】修唯识行,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。这是第五地断下乘般涅槃障所证的真如。第五地证生死涅槃平等无差别迷悟一如之理,由此了知真如类无差别,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,故名类无别真如。参阅‘十真如’条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
【颠倒】指违背常道、正理,如以无常为常,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的妄见,这是产生烦恼的根本。对于颠倒妄见的分类,诸经论所说不一。一般多说三颠倒。即:一、想颠倒,对于对象错误之想法。二、见颠倒,错误的见解。三、心颠倒,以邪心妄识认识事物,这是颠倒的根本。
分类:唯识名词白话辞典